
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,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,延承了7000多年,遍及中国全境,并传播到日本、韩国等东亚各国,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,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,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,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。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。
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,凸出来的部分称为“榫”,凹进去的部分叫做“卯”,榫卯相契合,从而使木头与木头完美衔接,展示了中国古人的超凡智慧。
榫卯的神奇之处在于, 它能通过各种不同的契合手法,让结构中每一个小单元都被稳定的固定住,因而不需要一枚铁钉,就能够搭建起一座座宏伟的建筑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相关介绍显示,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特点在于“将柱、梁、檩条、门楣和支架等木质结构通过榫头(tenon joints)这种灵活、抗震的方式连接”,而且是“一种智慧和工艺的传承,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理解”。